中国式现代化: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改革,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
元描述: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,改革牵引高质量发展,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。文章分析了十八大以来改革的经验和原则,并重点介绍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任务,包括完善“两个毫不动摇”的体制机制、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,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。
引言:
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中国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,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成为时代的主旋律。然而,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。一方面,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问题依旧存在,长期形成的经济增长动力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;另一方面,新一轮科技革命、产业变革和人口结构的转折性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,也迫切需要我们探索新的发展路径。
面对这些挑战,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以改革为动力,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深化重点领域改革,形成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体制机制。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,并探讨其关键任务和实现路径,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。
以改革为牵引,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,取得了历史性成就。改革的经验和原则,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有力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指明了方向。
改革经验与原则:
-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: 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。
-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: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- 坚持守正创新: 坚持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成功之道。
-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: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改革的根本方向。
-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: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改革的制度保障。
- 坚持系统观念: 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的科学方法。
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:
新时代以来,我们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,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,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取得了显著成果。
1. 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:
- 统一开放、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。
- 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。
- 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。
-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、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入实施。
- 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。
2.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不断健全:
- 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。
- 财政、货币、就业、产业、投资、消费、环保、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。
- 宏观调控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进一步提高。
- 有效抵御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,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3.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:
-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,坚持以开放促改革。
-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设。
- 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。
- 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。
- 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。
- 签署22个自贸协定,签署230多份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文件。
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任务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,要求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
具体而言,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,有以下几个关键任务:
1. 完善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的体制机制,推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。
- 建设不同所有制企业协同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生态。
-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、同等受到法律保护。
-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,使得各类市场主体在要素获取、市场准入、市场经营等过程中得到平等对待。
- 深化国企改革,增强核心功能,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- 推进能源、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。
- 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“共进”“共强”“共优”的共同发展格局。
- 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,造就大批现代化企业,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。
-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,全面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。
2. 继续推进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,创造更加公平、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。
-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。
- 加快完善产权保护、市场准入、公平竞争、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。
- 更好维护市场秩序、弥补市场失灵,畅通国民经济循环。
- 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长效体制机制。
- 健全劳动、资本、土地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数据等要素市场。
-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、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、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。
3. 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,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。
-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,立足新发展阶段,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
- 统筹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、双向流动,缩小城乡差别。
-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,深化科技体制、教育体制、人才体制等改革。
- 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、基础性制度体系。
-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,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,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。
- 健全数据等新型要素交易的基础制度,推动数据、低碳等各种新质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。
4.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,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。
- 科学的宏观调控、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。
- 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,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。
- 加强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。
-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,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深化金融体制改革。
- 全面提高城乡规划、建设、治理融合水平。
-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。
5.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,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。
-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,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。
- 主动对标和借鉴高标准的市场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,引进国际高端生产要素。
-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,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。
-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、资源高效配置、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。
-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。
- 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机制。
6.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,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。
- 持续完善初次分配、再分配、第三次分配体制机制,强化提高三次分配制度体系系统性协同性。
- 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中的市场化机制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。
- 推进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参与分配,激发劳动、知识、技术、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,更好体现数据、知识、技术、人力资本的价值。
- 完善税收、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,优化教育、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。
- 完善慈善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机制,扩大三次分配规模,保护和提高民间参与积极性。
-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,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,扩大财富流量和调节财富存量相结合。
7.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健全全面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。
-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。
-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,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。
- 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。
-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,完善碳定价机制。
8.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,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安全体制机制。
- 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。
-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。
- 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。
- 健全权责一致的金融风险处置责任机制。
- 健全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。
- 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。
-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。
- 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。
- 构建大国储备体系。
- 形成建立权责清晰、多部门紧密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。
总结
以改革为动力,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。通过深化改革,完善体制机制,释放制度红利,拓展发展空间,中国经济必将迈上新的台阶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。
常见问题解答
1. 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模式有何区别?
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、中国特色、中国道路的现代化,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强调共同富裕,并注重可持续发展。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比,中国式现代化更注重社会公平、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,更符合中国长期发展的需要。
2.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什么?
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: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,实现共同富裕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障。
3. “两个毫不动摇”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性是什么?
“两个毫不动摇”是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。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则,能够有效激发市场活力,促进经济发展。
4. 如何理解“以改革为牵引,高质量发展”的逻辑关系?
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,高质量发展是改革的目标方向。改革能够破除发展瓶颈,释放经济活力,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;高质量发展又需要不断深化改革,完善体制机制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5. 如何评价中国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?
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主要体现在市场体系不断完善、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方面。这些成就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6. 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什么?
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将更加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重点包括完善“两个毫不动摇”的体制机制、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、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等方面,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。
